落玉盘的诗句上一句

落玉盘的诗句上一句是嘈嘈切切错杂弹,出自《琵琶行》,作者白居易。意思是嘈嘈声切切声互为交错地弹奏;就像大珠小珠一串串掉落玉盘。这句话运用比喻手法,形容琵琶女琴技的高超。白居易这一段写音乐的文字,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千古名篇。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她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时间: 2025-01-09 07:40:08

落玉盘的诗句上一句的相关文章

敢叫旧貌换新颜的诗句上一句

旧貌换新颜的上一句是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换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出自一首七律<七律·到韶山>,全诗原文如下: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蝴蝶自来的诗句上一句是啥

"蝴蝶自来"的上一句是"你若盛开",蝶,通称为"蝴蝶",蝴蝶一般色彩鲜艳,身上有好多条纹,色彩较丰富,翅膀和身体有各种花斑,最大的蝴蝶展翅可达28-30厘米左右. 蝴蝶和蛾类的主要区别是蝴蝶头部有一对棒状或锤状触角,蛾的触角形状多样.蝴蝶翅膀上丰富多彩的图案令人赞叹不已,但它们多彩的翅膀不仅仅是为了让人们大饱眼福,也是用来隐藏.伪装和吸引配偶的.

蝴蝶落在了花上扩句

不远处,一对金黄色的蝴蝶翩翩起舞,抖动着翅膀飞向一片花海,轻轻落在一支临风怒放的连翘花上,融为一体.花即是蝶,蝶又是花.五颜六色的花开了,翩翩起舞的蝴蝶成群结队地来嬉戏,停在了花上.美丽的蝴蝶还停留在那鲜艳的花朵上不肯离去.

不拘一格降人才是谁的诗句上一句

不拘一格降人才是清代诗人龚自珍的诗句,全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于1839年创作的一组诗集,共315首七绝,本诗是第220首.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表达了诗人反对侵略,改变政治面貌,渴望人才辈出的思想感情.

何曾吹落北风中的上一句是什么

选自宋元诗人郑思肖的<画菊>,全文如下:"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画菊>:宋元诗人郑思肖的一首题画诗.这首诗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这是郑思肖独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国的誓言. 与一般赞颂菊花不俗不艳不媚不屈的诗歌不同,这首诗托物言志,深隐诗人的人生遭际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有特定生活内涵的菊花诗.

留取丹心照汗青上一句是什么诗句

留取丹心照汗青上一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 出处:宋代大臣文天祥所作的<过零丁洋>. 原文: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译文: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乌鸦落进凤凰群的上一句是什么

乌鸦落进凤凰群的上一句是西北玄天一片云.出自<智取威虎山>,杨子荣进山寨见座山雕的时候一段江湖黑话:"西北玄天一片云,乌鸦落在凤凰群,满屋皆是英雄汉,敢问谁是君来谁是臣!" 杨子荣(1917年1月28日-1947年2月23日),原名杨宗贵,山东牟平县嵎峡河村人.1945年参加八路军,历任战士.班长.团侦察排长等职,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军只有一年多时间.从1946年2月进驻海林剿匪,参加大小战斗上百次,多次立功受奖,并被评为"侦察英雄"."

坐看牵牛织女星上一句诗句是什么

"坐看牵牛织女星"的上一句诗句是"天阶夜色凉如水",出自杜牧<七夕>,反映了宫廷妇女不幸的命运,表现了一位宫女举目无亲.百无聊赖的苦闷心情. "夜色凉如水"暗示夜已深沉,寒意袭人,该进屋去睡了.可是宫女依旧坐在石阶上,仰视着天河两旁的牵牛星和织女星.可以说,满怀心事都在这举首仰望之中了.

溪头卧剥莲蓬的上一句诗句是什么

"溪头卧剥莲蓬"的上一句诗句是"最喜小儿亡赖". 出自: <清平乐·村居> 作者: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清平乐·村居>是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词作.此词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作者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以及他们的美好的农家生活描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出作者对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