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什么要见老子

1、孔子的时代知识传播极其困难,而且垄断知识也是贵族延续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想要成才,不得不辗转求学。

2、老子是周王室的守藏史,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

3、当时,很多官职像爵位一样,都是血脉相承。史官作为专管记载历史,保留典籍档案的官职,史官家族数百年传承积累必然丰富,具有学习知识,鉴古知今的先天优势。

4、老子掌握着孔子渴望的知识,掌管着孔子渴望读到的典籍,所以找他。

时间: 2024-07-29 12:42:46

孔子为什么要见老子的相关文章

孔子见老子的典故是什么

孔子见老子是指历史上春秋末期孔子见老子之事.其记载的壁画发现于包括山东.江苏.河南.陕西和四川在内的黄河中下游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孔子见老子历史上共有四次. 孔子见老子的典故: 1.<礼记曾子问>:鲁昭公七年即公元前535年,孔子17岁时问礼于老子,地点在鲁国的巷党: 2.<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在春秋昭公二十四年即公元前前518年,地点在周都洛邑今洛阳: 3.<庄子天运>:在孔子53岁时,即周敬王二十二年公元前498年,地点在沛的: 4.<吕氏春秋当染>:会面

孔子的思想和老子的思想有何异同

孔子入世,是个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主张有为,入世,讲究以德,以礼制民. 老子出世,是个隐君子.思想家,主张无为而治,出世,讲究顺其自然.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鲁国陬邑人.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楚国苦县人,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任守藏史,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向老子问礼.

孔子为什么要拜老子为老师

孔子(公元前551年到公元前479年),儒家学派创始人,历史有孔子问礼的故事,从而五十而知天命,没有记载是否从师于老子.不过,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关于孔子曾经向老子请教的问题,真实性有待考量. 1.老子其人,其生卒年代为何,生平事迹怎样,至今仍无定论,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老子作为某个具体的个体存在过,关于他的言论,其实都是战国早期由后人整理收集的. 2.这个故事出现于<庄子>,庄子是反对儒家学说中利用

孔子之道与老子之道的异同

有形传道和无形传道的区别,即所谓有形,是指带有一定主观色彩和某一时代的普遍道德观及价值观,以正面的.理想化的说服.引导等方式传达,传道解惑.而老子的道学主张从现实的的角度出发,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循序渐进,润物细无声的去影响引导周围的人,在我为人人中积累人脉资源,达到雁过无痕却左右逢源的境界.

人生不知何处归出自何处

<孔子携弟子见老子的典故> 具体如下: 行至黄河之滨,见河水滔滔,浊浪翻滚,其势如万马奔腾,其声如虎吼雷鸣.孔丘伫立岸边,不觉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闻孔丘此语,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

孔子和老子见过面吗

1.二人见过面,根据史书记载,孔子曾问礼于老子: 2. <史记>中记载"孔子适周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向孔子赠言": 3.其他史书曾记载,孔子问礼于老子后,对弟子们说"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吾今见老子,其犹龙也".

老子和孔子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人物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国苦县.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今存世有<道德经>,其作品的核心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孔子,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鲁国陬邑人.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创

老子荀子庄子孟子是孔子的学生吗

老子.荀子.庄子.孟子和孔子都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但前四人并非是孔子的学生. 老子:老子和孔子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朋友又是师徒.<史记>记载孔子曾向老子求教,在记载孔子言行的<论语>中,"道"一共出现了100多次,可见老子对孔子的影响之深.孟子:孔子有个徒弟叫曾子,孔子有个孙子叫子思,曾子是子思的老师,子思是孟子的老师.孟子并非是直接师承孔子.荀子:荀子的老师是宋子,荀子后改投儒家,在孔子与孟子的学说上总结出自己的思想观点,也并非师承孔子.庄子:庄子约生活

老子是孔子师傅吗

老子是孔子的老师,老子教会孔子损之又损之道. 损之又损之道 子曰: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祛: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损之又损之道也. 孔子家语译文:你不仅要聪明,还要懂得愚笨,你立下悍马功劳,但是要懂得谦让:你很勇敢,但是要懂得胆怯:你很富有,但要懂得谦虚,这就是损之又损之道. 孔子因避人而离开了鲁国,但他从来不避世,这就是古代儒家和道家乃至别家的区别.也是老子教导孔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