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法界次第初门卷中之下记载四正勤即: 1、为除断已生之恶,而勤精进。 2、为使未生之恶不生,而勤精进。 3、为使未生之善能生,而勤精进。 4、为使已生之善能更增长,而勤精进。以一心精进,行此四法,故称四正勤。 时间: 2024-11-09 02:12:51
佛教三福指世福.戒福.行福之三种福业.三福也称之为净业三福,是净土行者必修的课业.据<观无量寿经>云,此三福业为:孝养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佛教三宝指的是佛宝.法宝.僧宝这三种,是佛教的教法和证法的核心. 1.佛宝,是指已经成就圆满佛道佛教三宝的一切诸佛. 成就圆满佛道,是为佛宝之条件,换言之,佛宝为佛陀从觉悟中发展的心灵力量和圆满智慧的德行.具足佛身.佛德的一切诸佛,才是真实的佛宝.一切诸佛,包括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及东南西北.四维.上下等十方成就圆满佛道的佛陀. 2.法宝,即诸佛的教法. 以涅槃解脱.常乐我净为体性世间的种种烦恼,犹如毒热尘秽,常使众生陷于怖畏.痛苦.不自在的境界中,使众生获得清凉的涅槃解脱果实. 3.僧宝,即依
佛教七大指的是:地.水.火.风.空.见.识. 地,指有"坚"性的物质. 水,指有"通"性的物质. 火,指有"焰"性的物质. 风,指有"动"性的物质. 空,指有"容"性的存在. 见,指有遍性的觉察. 识,指有透性的觉悟.
"六度万行",就是指无量修持法门,皆可纳于"六度"的修行之中."度"的梵语是"波罗蜜多",翻译为中文是"到彼岸"的意思.因此,"六度"的含义,即是"六个到彼岸的修持方法".这里的"彼岸",当然是指解脱烦恼,成正觉佛果. 佛教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
三门,指得解脱证涅槃的三种法门,空门,观一切法皆无自性,由因缘和合而生.无相门,又称无想门.谓既知一切法空,乃观男女一异等相实不可得.无愿门,又作无作门.无欲门. 佛教(Buddhism)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起源于古印度河流域迦毗罗卫国乔达摩·悉达多所创.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目的即在于追寻和实践悉达多所悟到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进入涅槃的境界.
释加牟尼把佛教解释为''四谛''.''谛''即''真理'',"四谛"也就是四个''真理'':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是说人的一生到处都是苦,生老病死喜怒哀乐其实都是苦.''集谛''指人受苦的原因.因为人有各种各样的欲望,将愿望付诸行动,就会出现相应的结果,那么在来世就要为今世的行为付出代价,即所谓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灭谛''是说如何消灭致苦的原因.要摆脱苦就要消灭欲望.''道谛''是说如何消灭苦因,消灭苦因就得修道.这四谛构成了佛教的基本教理之一,指导教徒定心修行.
[十二处]:指六根加六境.又作十二入.十二入处.处为梵语a^yatana之译,乃养育.生长之意.即长养心.心所之法,计分为十二种,乃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等处.前六处为六根,系属主观之感觉器官,为心.心所之所依,有六内处之称:后六处为六境,属客观之觉知对象,为心.心所之所缘,称六外处.此十二处摄尽一切法,若配于五蕴,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等十色处,相当于色蕴:意处即为识蕴,赅摄六识及意界之七心界:法处为受.想.行三蕴,即赅摄四十六心所.十四不相应行.无表色
指六种感觉器官,或认识能力.眼.耳.鼻.舌.身.意.眼是视根,耳是听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触根,意是念虑之根. [六根]<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眼.耳.鼻.舌.身.意.眼是视根,耳是听根,鼻是嗅根,舌是味 根,身是触根,意是念虑之根.根者能生之义,如草木有根,能生枝干,识依根而生,有六根则能生六识,亦复如是.其中何根生何识,各有其界限,不相混,例如眼根只能生眼识,并不能生耳鼻等识,余可类推.
五辛:指五种有辛味之蔬菜.又作五荤.与酒.肉同为佛弟子所禁食之物.据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八载,此五种之辛,熟食者发淫,生啖者增恚,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然诸饿鬼等则舐其唇吻,常与鬼住而福德日销:大力魔王现作佛身为其说法,毁犯禁戒,赞淫怒痴,令人命终为魔眷属,永堕无间地狱,故求菩提者当断世间之五种辛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