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春秋记载晏婴什么的著作

《晏子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晏婴言行的一种历史典籍,用史料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书中记载了很多晏婴劝告君主勤政不要贪图享乐,以及爱护百姓、任用贤能和虚心纳谏的事例,成为后世人学习的榜样。晏婴自身非常节俭,备受后世统治者崇敬。这部书多侧面地记叙了晏婴的言行和政治活动,突出反映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思想品格。全书通过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故事,塑造了主人公晏婴和众多陪衬者的形象,这些故事虽不能完全作信史看待,但多数有一定根据,可与《左传》《国语》《吕氏春秋》等书相互印证,作为反映春秋后期齐国社会历史风貌的史料。

时间: 2024-10-23 12:05:11

晏子春秋记载晏婴什么的著作的相关文章

晏子春秋是一部记载

<晏子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晏婴 言行的一部历史典籍 ,用史料和民间传说 汇编而成,书中记载了很多晏婴劝告君主勤政,不要贪图享乐,以及爱护百姓.任用贤能和虚心纳谏的事例,成为后世人学习的榜样.晏婴自身也是非常节俭,备受后世统治者崇敬. 书中有很多生动的情节,表现出晏婴的聪明和机敏,如"晏子使楚" 等就在民间广泛流传.通过具体事例,书中还论证了"和"和"同"两个概念.<晏子春秋>经过刘向的整理,共有内.外八篇,二百一

谁知道晏子春秋的作者是谁

晏子春秋的作者是晏婴.<晏子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晏婴言行的一种历史典籍,成书于战国时期,是由史料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书中记载了许多晏婴劝告君主勤政.不要贪图享乐的事例,成为后世人学习的榜样. 晏婴生于公元前500年,卒于公元前578年,字仲,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又称晏子.夷维人即今山东高密人.他是春秋时代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以生活节俭,谦恭下士著称.据说晏婴身材不高,其貌不扬.齐灵公二十六年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

春秋记载的是哪国的历史

<春秋>记录了鲁国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共242年的大事.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东周前半期历史阶段.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

春秋记载我国什么时期的历史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前770年到前476年,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春秋时期之后是战国时期.

晏婴是晏子吗

晏婴是晏子,晏子,字平仲,原名晏婴.春秋时齐国夷维(山东高密)人,齐国大夫.他是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以有政治远见和外交才能,作风朴素闻名诸侯.他爱国忧民,敢于直谏,在诸侯和百姓中享有极高的声誉.公元前556年,其父晏弱死后,继任齐卿,历任灵公.庄公.景公三世. 晏子是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曾奉景公之命,与晋联姻,曾预言齐国政权终将为田氏所取代.传世有<晏子春秋>一书,当是战国时人搜集有关他的言行编辑而成.灵公,庄公.景公三帝,均在齐国为官,是名副其实的&quo

有书是专讲晏子的吗

<晏子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晏婴言行的一部历史典籍,用史料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书中记载了很多晏婴劝告君主勤政,不要贪图享乐,以及爱护百姓.任用贤能和虚心纳谏的事例,成为后世人学习的榜样.晏婴自身也是非常节俭,备受后世统治者崇敬. 过去疑古派认为<晏子春秋>是伪书,<晏子春秋>也被长时期的冷落,自1972年银雀山汉墓出土文献证明 <晏子春秋>并非伪书.

晏子善于什么著称

晏子以善于直谏著称.这个特点从<晏子春秋>里面可以看出来.晏子谏齐景公出自于<晏子春秋>,记述晏子同齐景公的一段对话,提醒齐景公执政要注重百姓疾苦,这里也可以从<岳阳楼记>中的一句话来概括,即"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晏子春秋>内篇分谏上.谏下.问上.问下.杂上.杂下六篇,外篇分上.下二篇.谏上.谏下主要记叙晏婴劝谏齐君的言行.

南橘北枳这则典故出自哪部著作

成语"南橘北枳"出自著作<晏子春秋·内篇杂下>,原文为<晏子使楚>:晏子出使楚国,却被楚王羞辱"齐人固善盗",晏子机智反击:"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意思是淮南的橘树移植到淮河以北就变为枳树.比喻同一种物种因环境条件不同而发生变异.

均贫富的古文记载

这是古代的一种经济,政治主张.春秋时代就有人提出这一分配观念.<晏子春秋·内篇问上>,晏婴在回答齐景公"古之盛君"的行为准则时说:"其取财也,权有无,均贫富,不以养嗜欲."<论语·季氏>:"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有人认为这是孔子的"均贫富"思想:有人认为这是孔子要求在被剥削阶级中,贫富分配要彼此相近.在这以后,许多进步思想家提出过反对贫富不均的言论,但在实践中无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