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墨子的成语

关于墨子的成语有:

1、孔席墨突:原意是孔子、墨子四处周游,每到一处,坐席没有坐暖,灶突没有熏黑,又匆匆地到别处去了。形容忙于世事,各处奔走;

2、染丝之变:《墨子》:“扞墨子呴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后因以“染丝之变”比喻本来相同的人或事物因受环境影响而变得不同;

3、坚甲利兵:坚固的盔甲,锋利的兵器。形容精锐的部队;

4、高不可攀:攀:抓住高处的东西向上爬。高得手也攀不到。形容难以达到。也形容人高高在上,使人难接近;

5、驷之过隙:语出《墨子》:“人之生乎地上之无几何也,譬之犹驷驰而过隙也。”后用以喻光阴飞逝。

时间: 2024-07-31 14:36:09

关于墨子的成语的相关文章

与墨子有关的成语

与墨子有关的成语有:以人为镜.戮力同心.量体裁衣.兼而有之.齐心协力.功成名就.摩顶放踵.席不暇暖.不可胜数.齐心合力.功成名遂.何罪之有.墨子泣丝.齐心戮力.高冠博带.孔席墨突.百舍重茧.手足重茧.黔突暖席.苍黄翻覆等.

与公输班和墨子有关的成语

1.输攻墨守:解释:输:公输班,即战国时期有名木匠"鲁班":墨:墨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比喻攻守双方力量相仿,各显神通. 2.百舍重茧: 成语典故:公输盘为楚设机.将以攻宋,墨子闻之,百舍重茧,往见公输盘.. 3.九攻九距: 成语典故: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4.何罪之有: 成语典故: 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 5.苍黄翻覆:成语典故: 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撞钟打鼓打一成语

撞钟打鼓打一成语是撞钟伐鼓.指奏乐或敲击寺院的钟鼓.出处是<墨子·非乐上>"撞巨钟,击鸣鼓."<荀子·富国>"故儒术诚行,则天下大而富,使而功,撞钟击鼓而和." 撞钟伐鼓的反义词是撞钟击鼓,语法是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高不什么的成语

成语如下: 1.高不可攀:形容很难达到,也形容高高在上,难以亲近. 成语出处:陈琳<为曹洪与魏文帝书>:且夫墨子之守,萦带为垣,高不可登. 2.高不成低不就:高者无力得到,低者又不屑迁就,形容求职或婚姻上的两难处境. 成语出处:陈师道<宿柴城>诗:起倒不供聊应俗,高低莫可只随缘. 3.高不辏,低不就:高者无力得到,低者又不屑迁就,形容求职或婚姻上的两难处境. 成语出处: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24卷:所以高不辏,低不就,那些做媒的,见这两个老人家难理会,也有好些不耐烦,

功什么名什么成语

功成名就 成语解释:功:功业.就:成功.全词:功业建立了,名声也有了.也可以说为功成名立.功成名遂. 成语出处:<墨子·修身>:"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 成语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功绩与名利都得到.

什么亡什么寒的成语有哪些

仅有唇亡齿寒该成语. 释义:嘴唇没有,牙齿就会觉得冷,比喻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语法及用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国家.人际之间的关系. 出自于春秋时流行的一句谚语,见于<左传><墨子><韩非子>等著作中. 典故:<左传·僖公五年>中晋献公向虞国借路伐虢,虞国大夫宫之奇劝虞君说,虞虢两国像嘴唇和牙齿之间的关系,唇亡则齿寒,但虞君未听劝告最终也为晋所灭.

形容人取得很大成就的成语有什么

形容人取得很大成就的成语: 1.硕果累累:硕:果实大,丰盛:累累:形容果实茂盛的样子.本义指秋天丰收时树上的果实茂盛的样子,现常引申为某人的作品很多,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比喻巨大的成绩或荣誉. 出处:霍达 <补天裂>第十三章:"七百年来,子孙不息,人才辈出,历代科举,硕果累累." 近义词:成就斐然.反义词:一无所获. 例句:经过他的不懈努力,最终在学术研究上硕果累累. 2.功成名就:功:功业:就:达到.功绩取得了,名声也有了. 出处:<墨子·修身>:"功

形容游历的成语有哪些

形容游历的成语,如下所示: 登界游方:登上天界,游历四方.指周游世界.旧地重游:再度来到曾经居住过或游览过的地方.黔突暖席:原意是孔子.墨子四处周游,每到一处,坐席没有坐暖,灶突没有熏黑.指周游世界登界游方.孔席不暖.孔席墨突:原意是孔子.墨子四处周游,每到一处,坐席没有坐暖,灶突没有熏黑,又匆匆地到别处去了.形容忙于世事,各处奔走.周游列国:原指孔丘带着他的学生周游当时的许多国家,希望得到重用,以便推行儒家的政治主张.后指走遍各地.

有宪的四字成语

符合题目的有以下四个成语:1.恪守成宪:恪守:谨守.谨守既定的法令,毫不通融.出处:<元史完泽传>:"元贞以来,朝廷恪守成宪,诏书屡下,散财发粟,不惜巨万,以颁赐百姓,当时以贤相称之."造句:法院恪守成宪,从不对犯罪行为包容与宽恕. 2.发宪布令:犹发号施令.出处:<墨子尚同下>:"试用家君发宪布令其家."造句:将军发宪布令,三军将士莫敢不从. 3.口含天宪:天宪:指朝廷法令.比喻说话就是法律,可以决定人的生死.出处:<后汉书朱穆传&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