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思想是什么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思想:《论语·述而》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四书集注》对这句的解释是:“愤者,心求通达而未得之意,悱者,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反者,还以相证之义。”孔子这段话明白揭开了启发式教学原理的四层意思:一是学生自己要主动思考;二是教学要讲启发式;三是适时启发,学生思考到差不多但不得其意,欲言不能时启发之;四是启发的结果能举一反三。孔子启发式教学的基础是学生的主动思考。孔子是非常提倡学生学习必须学思结合的。《论语、为政》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要求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然后进行启发式教学。

时间: 2024-09-12 19:33:16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思想是什么的相关文章

孔子的人格理想

孔子在教育教学思想方面有着非常独到的创见,主张把人格教育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并提出了完整的人格体系理论.孔子主张在人格教育过程中,要坚持启发诱导.因材施教.渗透式教育和言传身教等原则,这样就能达到培养出君子的目标.孔子的人格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教学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启发一词的由来古文出处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起词."启发"一词由此而来.孔子曾经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则不复也."这是孔子对启发式教学的精辟阐述.孔子认为启发诱导学生思考问题,也要看火候,不到想求通又无法弄通的地步,不去开导他:不到想说出又说不出来的地步,不去启发他:举一例不能类推出其他几例就不要再教下去了.这就更可以说明孔子采用的启发式教学与生填硬灌式的教学方式的

启发是什么意思

启发是指阐明事例,引起对方联想而有所领悟,"启发"的着重点在"发",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阐明事例,促使对方思考.领悟,"启迪"着重点在"迪". 中外教育家都很重视启发教学,孔子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著名的教学思想,这是"启发"一词的来源.后来,<学记>又发展了孔子的启发教学思想,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要求.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 语出<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是孔子论述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名言,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 扩展资料: "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 "悱&quo

孔子教育教学思想的成语

博学多才.循循善诱.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苦心孤诣.闻过则喜.见贤思齐.不偏不倚.诲人不倦.乐此不疲.托物言志.喻之以理.逝者如斯.川流不息.温故知新.学以致用.学而知之. 良师益友.为人师表.孜孜不倦.言之有理.

孔子为什么重视礼

孔子重视礼的原因是孔子认为"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在道德修养方面,孔子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孔子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

在教育上孔子首次提出什么

孔子首次提出"有教无类",打破社会等级界限,使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向群众开放,在教学实践中,他强调"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善于进行启发式教学,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学生有问题时才加以指点.教育学生要触类旁通,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告诸往而知来者".注意因材施教,常常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以不同解答.他教育弟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提倡勤学

孔子教育学生有什么特点

1.儒家学者之重视教育是有目共睹的,私塾.书院乃至老师弟子的直接传授形式,是儒者实行教育的主要手段. 2.孔子 教育学生 ,并不是把他培养成为有某种技能的专门人才,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之"成人",教育的内容就是怎样"做人".而且予以因材施教. 3.其教育方法的最本质特征是启发式的教育,这是与其心性论联系在一起的.所谓"成人"."成德"之教,其标准就在每个人的心中,教育也就是帮助人们发现自身本有的"善",&quo

孔子收学费收的是什么

孔子收学费收的是束脩,即一把(十条)肉干,旧时常用作馈赠的一般性礼物,孔子私人设立学校开门招生,提倡"有教无类"的教学思想,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束是古代民间上下级.亲戚.朋友之间相互馈赠的一种礼物.古代学生与教师初见面时,必先奉赠礼物,表示敬意,被称为"束脩",早在孔子的时候已经实行.束脩的致送,表示学生对教师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