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于清代的本草著作有

1、清代流行最广的普及性本草著作是汪昂的《本草备要》。他以《本草纲目》和《神农本草经疏》为基础加以综合节要而成。该书最大特点是实用,所选400种药物皆常用之品,另一特点是通俗,解说简明扼要,易懂易记;

2、吴仪洛的《本草从新》是《本草备要》的增补本。共录药物720种,分类编次悉同《本草备要》,补充了许多未见于本草著作记载的民间药材。在药物识别上也根据体会予以记述,其次在产地、道地药材、炮灸等方面都有新的见解。

时间: 2024-10-25 00:33:59

属于清代的本草著作有的相关文章

中华本草民族卷包括哪几个

<中华本草>全书共34卷,前30卷为中药,后4卷为民族药专卷,包括藏药.蒙药.维吾尔药.傣药各1卷,共收载药物8980味,插8534幅,篇幅约2200万字,引用古今文献1万余种,内容丰实翔实,项目设置全面,旧识新知兼贯博通,充分揭示了本草学发展的历史轨迹,客观地体现了中药学术的完整体系.<中华本草>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编纂的全面总结中中华民族二千多年来传统药学成就,集中反映20世纪中药学科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本草著作.

李时珍耗费几年创造本草纲目

1.李时珍耗费27年创造本草纲目. 2.本草纲目是明朝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1518-1593年)以毕生精力,亲历实践,广收博采,实地考察,对本草学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总结,历时27年编成,30余年心血的结晶. 3.全书52卷,约200万言,全书共有190多万字,记载了1892种药物(新增374种),分成60类.其中374种是李时珍新增加的药物.收药1892种,绘图1100多幅,并附有432156多个药方.是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在训诂.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矿物.冶金等方面

本草纲目是哪个朝代

明朝.<本草纲目>,本草著作,52卷.明代李时珍(东璧)撰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万历六年(1578年),稿凡三易.此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加以变革.历时29年编成,全书共有52卷,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载有新药374种,收集药方11096个,书中还绘制了1160幅精美的插图,约190万字,分为16部.60类.

本草纲目被誉为

1.本草纲目被西方国家称为"东方医学巨典". 2.<本草纲目>是明朝医学家李时珍30余年心血的结晶.全书共有190多万字,记载了1892种药物,分成60类.其中374种是李时珍新增加的药物.绘图1100多幅,并附有11000多个药方.它是几千年来祖国药物学的总结.这本药典,不论从它严密的科学分类,或是从它包含药物的数目之多和流畅生动的文笔来看,都远远超过古代任何一部本草著作.

李时珍写的本草纲目共几卷

<本草纲目>是明朝医学家李时珍30余年心血的结晶.全书共有190多万字,记载了1892种药物,分成60类.其中374种是李时珍新增加的药物.绘图1100多幅,并附有11000多个药方.它是几千年来祖国药物学的总结.这本药典,不论从它严密的科学分类,或是从它包含药物的数目之多和流畅生动的文笔来看,都远远超过古代任何一部本草著作.

本草纲目怎么样值得阅读吗

<本草纲目>,本草著作,52卷.明代李时珍撰于嘉靖三十一年至万历六年,稿凡三易.此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加以变革.序例相当于总论,述本草要籍与药性理论.卷1历代诸家本草,介绍明以前主要本草41种.次辑录明代以前有关药物气味阴阳.五味宜忌.标本阴阳.升降浮沉.补泻.引经报使.各种用药禁忌等论述,其中又以金元诸家之论居多.知识博大精深,有很多治病救人的方法,是历史的见证.

本草纲目是我国第一部什么书

第一部药典书.<本草纲目>,本草著作,52卷.明代李时珍撰于嘉靖三十一年至万历六年,稿凡三易.此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加以变革.李时珍念本草一书历代注解者谬误亦多,遂考古证今,辨疑订误,广采博收群书,在宋代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基础上编成此书.

姜半夏的功效与作用

1.姜半夏的功效与作用主要是温中化痰,擅长于降逆止呕,适用于痰饮呕吐,胃脘痞满. 2.姜半夏是中药半夏的一个炮制品规,半夏是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块茎,它根据不同的炮制方法,可以分为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生半夏.竹沥半夏以及半夏曲等多个不同的炮制品规.姜半夏的炮制方法是将生半夏用水浸泡,另外取生姜切片煎汤,再加白矾和半夏共同煮透,取出晾干. 3.姜半夏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历代的本草著作里也都有记录,像<名医别录>.<药性论>.<本草逢原>等这些本草论著里都有记载.现

世界上真的有尸变吗

世界上当然是真的不可能有尸变,有也不是电影环节中的尸变,只是一些化学反应.尸变,在中国历代资料当中,常有尸变的记载,所谓尸变是指,死尸受了某些外间因素而突然复活,但这复活的死尸已失了人性,只是一具没意识的行尸而已.这种说法在民间比较盛行,故此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著作<聊斋志异>中的第三篇讲述的就是一个关于尸变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