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被人称为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所作之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尤其是将七绝推向高峰,故人称七绝圣手。

王昌龄生于698年,死于757年,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后被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时间: 2024-10-16 15:44:49

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被人称为的相关文章

核桃为什么被人称为万岁子

核桃人称为"万岁子"是由于古人认为核桃具有能够延年益寿的作用."万岁子"特指鸡头状的山核桃,是清朝大学士纪晓岚送给山核桃的大雅之号. 核桃,又称胡桃,羌桃,为胡桃科植物.与扁桃.腰果.榛子并称为世界著名的"四大干果".核桃仁含有丰富的营养素,每百克含蛋白质15至20克,脂肪较多,碳水化合物10克:并含有人体必需的钙.磷.铁等多种微量元素和矿物质,以及胡萝卜素.核黄素等多种维生素.对人体有益.是深受老百姓喜爱的坚果类食品之一.

人们常把什么的人称为知音

人们常把懂得自己想法,有共同理想,能赏识自己的人称为知音. 知音一词来源于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相传俞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琴,伯牙每次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从琴声中领会到伯牙所想,子期死后伯牙再不弹琴因为再没有知音的人.两位"知音"的友谊感动了后人,直至今天,人们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

被人称为水师即水利之神的是

被人称为水师即水利之神的是共工.共工,又称共工氏,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水神,掌控洪水.在中国先秦古书<列子·汤问>中记载,传说共工素来与颛顼不合,发生惊天动地的大战,最后以共工失败而愤怒地撞上不周山而告终.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著名的上古神话传说.又名共工触山,且与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并称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神话.

王昌龄是怎样的人

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 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有文集六卷,

罗永浩为什么被人称为汉奸

罗永浩,男,1972年出生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县,锤子科技创始人.曾先后创办过牛博网.老罗英语培训学校,并著有<我的奋斗>一书.2014年6月,罗永浩在微博上发表一些日本的图片,附上少许的评述,文中极富对日本"情怀"的推崇.他还与网友热烈的交谈,对很多具有争议的词汇大加推崇,多次称呼中国人 "支那人",称赞日本合作厂商的员工为"太君".此言论让一些中国青年无法接受,引起争议.

什么样的人称为夫子

1.对男子的尊称: 2.旧时称呼学者或有文化的老师: 例1: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例2: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3.旧时称自己的丈夫: 4.称呼读古书而思想陈腐的人 5.孔门的学生对孔子的称呼: 例:子贡曰:"夫子之欲见温伯雪子好矣,今也见之而不言,其故何也?" 6.饱学之士.

王昌龄的七言绝句

1.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3.从军行其一: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从军行其二: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5.从军行其三: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6.从军行其四: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7.从军行其

苏轼与哪七人称为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又称唐宋古文八大家,是中国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苏东坡和那两人称为三苏

苏东坡和苏洵.苏辙被人们成为三苏. 三苏指北宋散文家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宋仁宗嘉定初年,苏洵和苏轼.苏辙父子三人都到了东京,由于欧阳修的赏识和推誉,他们的文章很快著名于世,士大夫争相传诵,一时学者竞相仿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