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这,这个,这里,斯人,斯时,以至于斯。斯:乃,就,有备斯可以无患。斯:劈,墓门有棘,斧以斯之。斯:同厮,卑贱。斯:同澌,尽。斯:连词,那么,就,理安,斯得人也。斯:句中句末语气词,哀我人斯。 时间: 2024-10-09 05:15:37
文言文中于的用法 1.对,对于.向例: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2.在,从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3.与,跟,同.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 4.到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6.被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7.被例: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以"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一)"以"字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
虚词"也"的用法: 1.同现代汉语"也": 2.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 3.用在句末,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4.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5.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 6.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7.用在句末,表示反诘语气: 8.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9.复合结构:"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也者"语气助连用,起说明或解释作用,"也与"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
"谓"的用法: 1.告诉:<鸿门宴>中"请往谓项王,言沛公不敢项王也": 2.说:<石钟山记>中"因得观所谓石钟山者": 3.称为:<游褒禅山记>中"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4.以为.认为:<赤壁之战>中"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5.通"为",相当于是:<醉翁亭记>中"太守谓谁": 6.评论:<论语>
"以"字在文言文中有多种用法,如下: 一.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 二.介词,相当于"用". 三.介词,相当于"把.拿". 四.介词,可译成"因.因为".有时与"是"连用为"是以"或"以是",可理解为"因此". 五.介词,可译为"凭借". 六.介词,相当于"从.由". 七.介词,译为&
1.本义是古代表示敬意的一种礼节.两手合于胸前,头低到手." 拜手,稽手."出自<召诰>."拜首,首至手.拜送书于庭."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2.指下跪叩头.两腿跪地,两手扶地,低头.后又作为行礼的通称."则又再拜,又故迟不起,起则五六揖,始出."出自宗臣<报刘一丈书>: 3.行拜礼表示感谢 ."三年将拜君赐",出自<僖公三十三年>.
1.到什么地方去.<石钟山记>:"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诗·魏风·硕鼠>:"适彼乐土"出嫁:嫁. 2.通"谪".谴责:惩罚.<陈涉世家>:"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 3.通"嫡".正妻所生长子,正妻.<左传·文公十八年>:"仲为不道,杀适立庶."
1.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才"等: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3.用在
1.作名词,意为草木的根: 2.作名词,意为树木的干: 3.作名词,意为根本.基础: 4.作名词,指农业: 5.作名词,意为本源.根源: 6.作名词,意为版本.底本: 7.作名词,意为臣下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 8.作名词,意为本钱: 9.作动词,意为依照.依据: 10.作动词,意为考察: 11.作形容词,意为本来的.原来的: 12.作形容词,意为这里的.自己的: 13.作副词,意为本来.原来: 14.作量词,意为株.棵: 15.作量词,意为书籍的一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