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三策哪三策

天人三策指的是:天策、地策、人策。董仲舒《天人三策》《春秋繁露》以儒家学说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黄老”等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建立起一个具有神学倾向的新儒学思想体系。

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周公及三代礼乐,乃后起儒学之先导,周礼制定之地洛邑成周,乃中国儒学之祖庭。几千年来,为历代儒客尊崇。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它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影响深远。

时间: 2024-08-18 03:56:59

天人三策哪三策的相关文章

天人三策是孟子的儒学著作

<天人三策>的作者是董仲舒. 建元六年,太皇太后窦氏驾崩,汉武帝乾纲独揽.建元初年被扼杀的新政,再一次被提上了日程.元光元年,汉武帝令郡国举孝廉,策贤良,在内外政策上进行一系列变古创制.更化鼎新.董仲舒<天人三策><春秋繁露>以儒家学说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黄老"等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建立起一个具有神学倾向的新儒学思想体系.

介绍一下汉朝天人三策

1.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天人关系说先秦时就有之,但董仲舒杂揉诸家,加以发展,吸收了阴阳五行学说和对自然现象的比附来详尽论证,将这个学说发展成为天人感应学说. 2.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一方面树立君主的绝对权威,依托君权来确立儒家的正统地位.另一方面对皇帝言行提出要求,皇帝必须时刻注意天的喜怒哀乐,按上天的旨意来行事. 3.春秋大一统,尊王攘夷. 董仲舒所提倡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不是单纯以尊儒为目的,它的目的是树立一种国家唯一的统治思想,用思想上的统一来为政治上的大一统服务. 4.建立太学,改

诸葛亮的隆中三策指的是什么

1.取荆.益二州.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2.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和西边的各个民族和好,又安抚南边的少数民族,对外联合孙权,对内革新政治.那么霸业就可以成了,汉朝的江山又可以再次振兴. 3.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等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东汉时期太学的首席称作什么

1.称作老师,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太学之名始于西周.夏.商.周,太学的称谓各有不同,五帝时期的太学名为成均,在夏为东序,在商为右学,周代的太学名为上庠,在洛邑王城西郊. 2.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天人三策","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于京师长安设立太学.王莽时天下散乱"礼乐分崩,典文残落","四方学士多怀协图书,遁逃林薮",太学零落.

尽信书不如无书意思

1.尽信书不如无书意思泛指读书不要拘泥于书上或迷信书本. 2.出处:<孟子>的<尽心章句下>.作品原文: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崇儒更化是什么意思

汉代董仲舒提出以六经为行为准则,高举崇儒更化的旗帜,在<天人三策>中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武帝采纳了其建议,后来在太学设立五 经博士, 用儒家经典教育贵族.地主子弟, 以儒学标准选拔官吏, 历史上称作崇儒更化:汉武帝元光元年,武帝下诏民间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提出了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汉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官方正统思想,影响至今: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的出处出自司马光<汉纪·汉纪九>.

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包括什么内容

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即大一统思想.使之成为了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对当时社会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回答. 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说:"<春秋>所主张的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适合古今任何时代的道理".大一统既然是宇宙间最一般的法则,那么封建王朝当然要遵循,这就是董仲舒所要设立的政治哲学的核心.他根据大一统的普遍法

古代太学是什么意思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夏.商.周,大学的称谓各有不同,五帝时期的大学名为成均,在夏为东序,在商为右学,周代的大学名为上庠,在洛邑王城西郊. 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天人三策","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于京师长安设立太学.王莽时天下散乱"礼乐分崩,典文残落","四方学士多怀协图书,遁逃林薮",太学零落. 当东汉光武帝刘秀称帝后,戎马未歇,即先兴文教.东汉太学始创于建武五年十月,汉光武帝起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什么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夏.商.周,大学的称谓各有不同,五帝时期的大学名为成均,在夏为东序,在商为右学,周代的大学名为上庠,在洛邑王城西郊. 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天人三策","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于京师长安设立太学.王莽时天下散乱"礼乐分崩,典文残落","四方学士多怀协图书,遁逃林薮",太学零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