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提出了什么理论

简介:

地质力学是李四光创立,是地质学的一门分支学科。1926年和1928年李四光发表的《地球表面形象变迁之主因》《晚古生代以后海水进退规程》等,从理论上探讨自水圈运动到岩石圈变形,自大陆运动到构造形迹等问题,1929年提出构造体系这一重要概念,建立了一系列构造体系类型。

地质力学的研究内容可概括为4个方面:

1、构造体系的深入调查研究,包括:构造体系类型的划分、构造形迹的力学性质的鉴定及其空间排列规律、岩石力学性质及构造应力场的分析等;

2、全球大地构造体系的特点和分布规律,以及与各种构造体系同时发生的沉积建造、岩浆岩建造、变质岩建造和矿产资源的成生联系;

3、古生代以来全球大陆运动和海洋运动问题;

4、地壳运动问题,包括:区域性升降运动与水平运动的联系、地球角速度的变化、潮汐作用对于大陆运动和海洋运动的影响等。

时间: 2024-09-11 16:23:46

李四光提出了什么理论的相关文章

哪位天文学家提出了日心说理论

日心说提出者:尼古拉·哥白尼.中世纪,哥白尼40岁的时候提出了日心说,认为地球围绕太阳转,日心说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和人类与自然对自身的看法. 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临终时发表了一部具有历史意义的著作--<天体运行论>,完整地提出了"日心说"理论.这个理论体系认为,太阳是行星系统的中心,一切行星都绕太阳旋转.地球也是一颗行星,它上面像陀螺一样自转,一面又和其他行星一样围绕太阳转动.

亚当斯提出了什么理论

亚当斯在1965年提出了公平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理论分三方面: 1.公平是激励的动力.人能否受到激励,不但受到他们得到了什么而定,还要受到他们所得与别人所得是否公平而定. 2.公平理论的模式(即方程式):Qp/Ip=Qo/Io式中,Qp代表一个人对他所获报酬的感觉.Ip代表一个人对他所做投入的感觉.Qo代表这个人对某比较对象所获报酬的感觉.Io代表这个人对比较对象所做投入的感觉. 3.不公平的心理行为.当人们感到不公平待遇时,在心里会产生苦恼,呈现紧张不安,导致行为动机下降,工作效率下降,甚至

计算机之父提出了什么理论

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提出计算机基本结构和工作方式的设想,为计算机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他提出的理论是: (1)程序存储控制:把某个工作任务的执行步骤编成程序,存储在计算机中,再启动计算机自动执行,也称为"存储程序". (2)采用二进制:在计算机内部,程序和数据等所有信息均采用二进制形式表示. (3)计算机的基本结构:计算机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5个基本部分组成.

维果斯基提出了什么理论

维果斯基所提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亦即随意的心理过程,并不是人自身所固有的.而是在与周围人的交往过程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是受人类的文化历史所制约的.其实现的具体机制是通过物质工具,如刀斧.计算机等,以及精神工具,如各种符号.词和语言等实现的. 高级心理机能不同于低级心理机能的特点是: ⑴它们是随意的.主动的,是由主体按照预定的目的而自觉引起的: ⑵它们的反映水平是概括的.抽象的,也就是各种机能由于有思维的参与而高级化: ⑶它们实现过程的结构是间接的,是以符号或

班杜拉提出了什么理论

班杜拉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班杜拉指出,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理论无法解释人类的观察学习现象.因为刺激-反应理论不能解释为什么个体会表现出新的行为,以及为什么个体在观察榜样行为后,这种己获得的行为可能在数天.数周甚至数月之后才出现等现象.

卢因提出了什么理论

卢因提出了群体动力理论.群体动力理论,就是要论述群体中的各种力量对个体的作用和影响,卢因及其后继者通过实验研究,发现了群体动力的存在和作用. 群体动力论的主要意义是:启发人们从内因的角度去考察和研究群体行为的产生和发展规律,从群体成员间的关系以及整个群体氛围中去把握群体行为的变化过程,使个体.群体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关系得到逐渐认识,促进了小群体研究重点的转化,并在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奥苏伯尔提出了什么理论

奥苏伯尔提出了认知同化理论,基本观点是新知识的学习必须以已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就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从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提取与新知识最有联系的旧知识,并且加以"固定"或者"归属"的一种动态的过程.具体内容为该学习方式是在学校老师的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在接受学习的过程中,所学习的内容大多都是现成的.已有定论的.科学的基础知识,通过教科书或教师的讲述,用定义的方式向学习者呈现,使学习者接受这些已有的知识,掌握其含义.

洛克提出了什么理论

洛克提出了目标理论,目标理论是研究目标与行为关系的一种理论,是后期行为科学学派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实现目标.满足需要的活动. 它可以分为两类: 1.为实现目标所采取的准备行动,称目标导向行动.这种行动对需要强度起促进作用. 2.直接实现目标的行动,称目标行动.这种行动对需要强度起减退作用,管理者应通过目标的设置来激发动机,指导行为,使职工需要与团体目标联系起来,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孟子提出了什么理论

孟子提出了"仁政"学说,"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 孟子简介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汉族,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今山东省邹城市)人,中国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政治上,他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