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表香味的字有哪些

1、苾:指芳香。

举例:《山居赋》蔚蔚丰秋,苾苾香秔。

2、芬:花草的香气。

举例:《吴都赋》芬馥肸蚃。

3、芳:指花香的气息。

举例:《离骚》芳菲菲其弥章。

4、馨:散布很远的香气。

举例:《国语》其德足以昭其馨香。

5、臭:指香气。

举例:《易·系辞上》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时间: 2024-11-05 07:29:44

文言文中表香味的字有哪些的相关文章

文言文中表修饰是什么意思

修饰原指修改润饰,使文字生动.表修饰这个说法常常出现在语文文言文虚词知识结构当中,是一种术语,指的是这个字在语句中起到修饰润饰的作用,称为表修饰. 如:古汉语中,"而"表示修饰关系,"而"前面的词就应该是时间名词.形容词.副词.介宾短语等能够作状语的词或短语,而不是其他词类.此时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1.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3.项王按剑而跽曰:"

文言文阅读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

陈登云的故事: 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进士,授职鄢陵知县.政绩最好,升为御史.出按辽东,上疏陈明安定边境的十条对策,又请求加速建立首功的赏赐制度.后改为山西巡抚. 回到京城,恰好朝廷大臣正在争论立储君的事.陈登云认为朝议迟迟不能决定,是贵妃家人暗中捣鬼.万历十六年六月因发生灾害上疏弹劾贵妃父亲郑承宪,说:郑承宪藏祸心,觊觎储君.天天与宦官往来,商量对策,而且广泛交结山人.术士.道士.和尚之流.当初陛下重惩科场冒名顶替之人,用来恐吓勋贵,以巧言惑动朝廷人士.不但惠安遭到他们算计,即使中宫与

文言文题王廷字子正

王廷,字子正,南充人.嘉靖十一年进士.授户部主事,改御史.疏劾吏部尚书汪鋐,谪亳州判官.历苏州知府,有政声.累迁右副都御史,总理河道.三十九年,转南京户部右侍郎,总督粮储.南京督储,自成化后皆以都御史领之,至嘉靖二十六年,始命户部侍郎兼理.及振武营军乱,言者请复旧制,遂以副都御史章焕专领,而改廷南京刑部.

文言文中表女儿意思的词语

第一,小女. 1.女儿中之年龄最小者: 2.年幼的女儿: 3.对他人称己女的谦词: 4.女儿对父母尊长自称,也是对异性地称谓. 第二,爱女. 指宠爱的女儿.出自<战国策·楚策二>:"秦王有爱女而美,又简择宫中佳丽好翫习音者以懽从之." 第三,令爱. 指对方的女儿,有尊重对方的意思.

文言文论语中而字的用法

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就.才.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连词: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例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连词: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例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连词:表示方式或状态.例如: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助词:表示语气,相当于啊或吧.例如:唐棣之华,偏其反而. 助词:相当于之.例如: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彭时字纯道的文言文拜托了

彭时字纯道的文言文: 彭时,字纯道,安福人.正统十三年进士第一,授修撰.明年,郕王监国,令同商辂入阁预机务.闻继母忧,力辞,不允,乃拜命.释褐逾年参大政,前此未有也.天顺元年,徐有贞既得罪,岳正.许彬相继罢.帝坐文华殿召见时,日:"汝非朕所擢状元乎?"时顿首.明日仍命入阁,兼翰林院学士.阁臣自三杨后,进退礼甚轻.为帝所亲擢者,唯时与正二人.而帝方向用李贤数召贤独对贤雅重时退必咨之时引义争可否或至失色贤初小忤久亦服其谅直日彭公真君子也慈寿皇太后上尊号,诏告天下.时欲推恩,贤谓一年不宜再赦

文言文实词徙字意思

文言文实词徙字的意思是:一般的调动官职.如:徙王信为楚王.--<淮阴侯列传> 实词,是汉语词类中的一种,词语中含有实际意义的词,实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常见实词数量多,变化多.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完全采用逐词逐义识记,是根本不可能的,但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确定词义的.

文言文于字的意思

文言文于字的意思是"在"."到"."从"的意思.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来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其特征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 经过历代文人修饰越显浮华,唐代起大文学家韩愈等发起"古文运动",主张回归通俗古文.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现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

不字在文言文里用什么表示

非,弗,毋在文言文里都有不的意思. 1.非: 不,表否定的意思.例如<荀子·劝学>中: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译为登到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可是远处的人却能看见: 2.弗:不的同源字.例如<韩非子·难势>中:其人弗能应也,译为这个人不能回答了: 3.毋:不要,不可以.例如<史记·项羽本纪>中:毋从俱死,译为不服从全都得死.